全部產品分類
- 產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太子參
- 商品編號: 159
- 庫存: 1000000
1別名孩兒參、童參等。2概述太子參為常用中藥材。原為江蘇民間草藥,后來在全國推廣使用。為參類家族新成員。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[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(Miq.)PaxexPaxetHoffm.]的干燥塊根。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0年版收載。太子參之名始見于清·《本草從新》謂:"大補元氣,雖甚細如條參,短緊堅實,而有蘆紋,其力不下大參"。究屬何指,不甚明確。
- 1別名
-
孩兒參、童參等。
- 2概述
-
太子參為常用中藥材。原為江蘇民間草藥,后來在全國推廣使用。為參類家族新成員。
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[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(Miq.)Pax ex Pax et Hoffm.]的干燥塊根。為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0年版收載。
太子參之名始見于清·《本草從新》謂:"大補元氣,雖甚細如條參,短緊堅實,而有蘆紋,其力不下大參"。究屬何指,不甚明確。趙學敏的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引《百草鏡》云:"太子參即遼參之小者,非別種也,乃蘇州參行從參包中揀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,味甘苦功同遼參"。所記載的太子參實為五加科人參的小形者。與本品不同。
- 3產地分布
-
太子參的產地在歷史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目前太子參的主要產地為福建柘榮(有專門的太子參市場)及其周邊的福安、福鼎、霞浦;安徽的宣州;貴州余慶地區的施秉為近年發展的新產區;另外浙江、山東也一直保持著種植的習慣。其中福建柘榮和安徽宣州為種植最為集中的地區,產量最大,占有著全國大多數的市場供應量。質量以福建貨為最佳,銷售價格也略高于其它產地的產品。
野生孩兒參主要分布在江蘇、遼寧、河南、湖南 、湖北、陜西、安徽、河北、吉林、四川、山東、西藏、內蒙古。
栽培品主產于江蘇江寧、贛榆、泰興、丹陽、句容、溧陽;安徽巢湖、滁縣;浙江長興、泰順;福建福安、福鼎、霞浦;山東臨沭、莒南;江西九江、武寧;上海崇明。
- 4形態特征
-
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株高7-20厘米。根長紡錘形,外皮淡黃色,疏生須根。莖細弱,方形,節部略膨大。葉對生,葉片倒披針形,莖端2對葉密集,平展成十字狀,葉片全緣。花腋生,兩型。莖基部者為小型閉鎖花,萼片4;無花冠,雄蕊多為2枚,雌蕊1枚,常能形成多數種子。莖頂端花較大而開放,白色,花萼5片,花瓣5,白色,呈倒卵形,雄蕊10枚,雌蕊1枚,子房上位,胚株多數,蒴果卵形或近球形,種子近球形,褐色或紫褐色,表面有疣狀突起,被毛茸。
- 5生態環境
- 孩兒參野生于陰濕山坡的巖石縫隙和枯枝落葉層中,多在疏松含有腐殖質的土壤上生長。
- 6生物學特性
-
孩兒參喜濕潤氣候,適應性較強,具有耐寒,怕強光、喜肥、怕澇的特性。生育期平均氣溫10-20℃生長旺盛,氣溫達30℃時,植株長勢漸弱,繼而停止生長。冬季在-17℃時安全越冬。生育期120天左右。
生長習性:萌芽階段:10月栽種后,氣溫下降至15℃以下,地溫10時℃,種栽緩慢發芽、發根,氣溫繼續下降停止生長。
生長旺盛階段:早春出苗后,莖葉生長較快,根的數量和長度也在增加。3-4月地上部生長旺盛,現蕾、開花,此時根的生長隨之加快。6月氣溫升高,種子成熟,地上部分生長停止,根部膨大達到高峰并得到充實。
休眠階段:6月以后地上部分枯萎,新根形成獨立分株,進入休眠階段。
- 7生長習性
- 太子參為家種品種,性喜濕潤氣候,適應性較強,具有耐寒、怕強光、喜肥、怕澇的特性,但不能連作。
- 8生長周期
-
生長周期:
從育苗到收獲需2年。
年需求量:
約4000噸。
- 9采收加工
-
1、采收 夏至至小暑,太子參地上莖葉半數枯黃時,參根已長成應即收獲。過早或過晚采收粉質少、出干率低,質量也差。延期收獲,還常因雨水過多造成腐爛。起挖深度一般13厘米左右,按行距細心依次采收。畝產量200-300公斤。
2、加工 有燙制曬干和自然曬干兩種方法,燙制曬干:將挖起的鮮參,放在通風屋內攤涼1-2天,使根部失水發軟,用清水洗凈裝入籮筐內,稍經瀝水,放入開水鍋中,浸燙2-5分種,隨即攤放在水泥曬場或蘆席上曝曬至干脆。浸燙以能順利插入參身為標準。干燥后把參根裝入籮筐,輕輕振搖,撞去參須,即成商品。這樣加工的參,習稱燙參,參面光,色澤好,呈淡黃白色、質地較柔軟。
自然曬干:將收獲的鮮參,用清水洗凈后,薄攤于曬場或蘆席上,在日光下曝曬至六、七成干時,堆起稍回潮,在木板上搓,再曬,再搓,至參根光滑無毛再曬干,也稱生曬參。商品光澤較燙參差,質稍硬,惟味較燙參濃厚。
畝產量:
一般畝產干品150公斤左右。
- 10儲藏養護
-
太子參一般用麻袋包裝,每件40公斤左右。貯于陰涼干燥處,溫度30℃以下,相對濕度70-75%。商品安全水分9-13%。
本品易泛油,蟲蛀,受潮生霉。陳品泛油,表現為質地返軟,兩端顏色變深,光澤減退,表面出現油樣物。危害的倉蟲有鋸谷盜、米扁蟲、黑粉蟲、雜擬谷盜、赤擬谷盜、煙草甲等。
儲藏期間,應保持環境整潔、干燥,定期檢查,發現商品吸潮或輕度霉變、蟲蛀,及時晾曬或翻垛通風;蟲情嚴重時用磷化鋁、溴甲烷等藥物熏殺。也可以在藥物熏蒸后立即密封保藏。有條件的地方,可密封抽氧充氮養護。
- 11形狀規格
-
太子參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,稍彎曲,長3-10厘米,直徑0.2-0.6厘米。頂端有莖痕,表面黃白色,較光滑,微有縱皺紋,凹陷處有須根痕。質硬而脆,斷面平坦,淡黃白色,角質樣;或類白色,有粉性。
規格標準:
產區不分等級,商品以身干,條長粗肥,質實無須根,黃白色、無雜質不霉蛀者為佳。
- 12性味功能
-
太子參味甘、微苦,性平。歸脾、肺經。
具有益氣健脾、生津潤肺的功能。用于脾虛體倦,食欲不振,病后虛弱,氣陰不足,自汗口渴,肺燥干咳。
主要成分:果糖、淀粉、皂甙等。
- 13真偽鑒別
-
目前已發現的混淆品種主要有:
百合科植物長蕊萬壽竹[Disporum bodinieri(Levl.et Vant.)Wang et Tang]的塊根。塊根多為數個簇生,單個呈細長圓錐形或長條形,稍彎曲,長1.5-1.7厘米,直徑1-6毫米。頂端有疙瘩狀基莖。表面淡黃色或淡灰棕色,有細密縱皺紋。質硬而脆,斷面有黃白色的細中柱。氣微,味淡。
石竹科植物的白花紫萼女萎菜[Melandrium tatarinowii (Regel)Y.W.Tsui var.albiflorum(Franch.)Z.Ching]的塊根。塊根多為單個,有的數個簇生,單個呈長圓柱形,多彎曲或稍扭曲,有的有分枝,長2-14厘米,直徑0.2-1厘米。頂端常有疣狀突起的莖殘基或莖痕。表面黃白色,縱皺紋明顯或有抽溝,有棕黑色橫向凹陷,其中有突起的細根痕。質稍松脆,易折斷,斷面白色。氣微,味微甘、苦。
- 14種植技術
-
(一)選地整地
選丘陵坡地,新墾的"二荒地"或地勢較高、肥沃、疏松的平地種植。排水不良的積水地,鹽堿地、砂土、黃土不宜種植。前茬作物以甘薯(山芋)蔬菜等為好。忌連作。坡地以選向陽,向東最適宜。
一般在早秋作物收獲后,施入基肥。可用充分腐熟的豬廄糞肥或垃圾堆肥、人糞肥、草木灰、家禽糞等均勻撒入地表,結合耕地翻入土中,然后耙細耙勻,作1.3米寬,15-20厘米高的畦,畦長按地形而定。畦成弓背形。
(二)種植方法
1、繁殖方法 可用塊根繁殖,扦插繁殖和種子繁殖。(1)塊根繁殖:于采收時,邊收邊選種栽,以芽頭完整,參體肥大,無傷及病蟲害的塊根為好。栽種時間在霜降前后,過遲頂芽已膨大,須根長出,栽時易受損傷。在已整好的畦面上,沿畦縱向開溝,深12厘米,將種參斜擺在溝的一側邊,芽頭位置一致,距地表6厘米,俗稱"上齊下不齊"。按行距12-15厘米再開溝,將開溝的土覆在已擺好種栽的溝內,再行擺種,依次栽種,最后將畦面整成弓背形。每畝用種栽80-100公斤。此法稱做斜栽或豎栽。也可將種栽平放在溝內,使之頭尾相連,行距同前,覆土6厘米,稱做平栽或睡栽。種根繁殖覆土深度相當重要,過深參根大,數量少,產量低。過淺參根小、質量差,以5-6厘米為宜。此法產量高,生產上多采用。(2)扦插繁殖:于太子參生長旺盛時,剪取地上枝條長5-6厘米,每條具有2-3個節間,將節間全部扦入地里,頂端葉片露出地面,扦后約7-10天,生根。(3)種子繁殖法 太子參蒴果開裂,種子不易收集,往往利用自然散落的種子,原地育苗。在原栽培地將太子參收獲后,用耙耬平,施上1次肥,種一茬蘿卜,白菜,收獲后再耬平,第2年春已落地的種子發芽出苗,長出3-4片葉子時即可移栽或到秋季作種栽之用。種子繁殖,當年僅形成一個園錐根。
2、留種越夏 原地保種,選排水良好優質高產的地塊作種子田。在立夏前后,套種春黃豆(早熟品種),株行距為30-50厘米,待太子參植株枯黃倒苗時,黃豆已逐漸長成,盛夏利用其茂盛的枝葉,將參地蔭蔽降溫,保持土壤濕潤,使種參安全越夏。或收獲時,選個頭均勻、健壯的參根,在院內背陽處(不要在屋檐下),或晾爽的空房子里,地上鋪10-15厘米的厚的濕沙,上面擺一層參根,再蓋10-12厘米厚的濕沙,再放一層參根,依次放4-5層參根。天旱時每隔4-5天灑水一次,保持濕潤。屋外貯存的夏季防漏雨,每隔15-20天翻動一次。臨栽種前扒出,挑選健壯的做種栽。
(三)田間管理
1、鋤草 幼苗出土后,淺鋤松土一次,其余時間進行拔草。立夏后,已封行,只拔除大草,不能進行鋤草松土,以免傷根影響生長。
2、追肥 根據植株生長情況決定追肥的次數,淋澆兌水的稀人糞尿(1∶5)以促進生長。
3、培土 早春出苗后,邊整畦溝邊將土撒至畦面上,或用客土進行培土,培土厚度1.5厘米以下,有利發根。
4、排灌 太子參怕澇,一旦積水,易發生腐爛,雨后畦溝必須排水暢通。在干旱少雨季節,應注意灌溉,保持土壤濕潤,利于萌發與植株生長。防止踩踏,致使腳窩積水,參根腐爛死亡。
病蟲害防治:
1、病害 根腐病:高溫高濕的悶熱天氣,容易發生此病。防治方法:選排水良好和通風的地塊,可減少此病的發生;病株用50%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澆灌。
葉斑病:春季多雨易發生此病,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。防治方法:于發病前期可用1∶1∶100倍波爾多液噴霧防治,也可用65%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。每隔7-10天噴1次,連噴2-3次。
花葉病毒:是一種病毒引起的,受害植株葉片呈花葉狀,植株萎縮,塊根變小,產量下降。防治方法:注意防治傳播病毒的蚜蟲等蟲害,選無病植株留種,輪作換茬。
2、蟲害 太子參在生長過程中有蠐螬、地老虎、螻蛄,金針蟲危害根部,一般在塊根膨大,地上部分即將枯萎時危害最嚴重。防治方法:用氯丹乳油25克拌炒香的麥麩5 公斤,加適量水配成毒餌,于傍晚灑在田間或畦面誘殺,或用殺蟲瞇制成毒土毒殺,也可人工捕殺。
- 15供需情況
-
太子參具有益氣、健脾、生津的功效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,用量會不斷增加,在保健食品,滋補飲料,新藥研究等綜合開發利用上,相當有前途。
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統計,太子參年需要量約90萬公斤左右,正常年產量約90-100萬公斤,只要保持生產的穩定發展,可以保證需要。
因此在太子參的產銷方面,要加強市場預測與信息服務,搞好生產基地建設,使生產穩定協調發展。
60年代至80年代生產情況:
新中國成立以后,太子參列為三類品種,由市場調節產銷。60年代以前,商品主要來源于野生。70年代野生變家種成功后。栽培技術提高,種植面積逐年擴大,家種太子參成為商品主要來源。40年來,太子參生產發展較快,市場供應呈增長趨勢,屬于可以滿足需要的品種。
50年代至60年代,太子參由野生向家種過渡,栽培技術處于探索階段,生產規模小,產量低,主要靠采收野生資源,1965年僅收購6.8萬公斤,市場供應偏緊。
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太子參生產大發展。江蘇省首先在太子參種苗保存,豐產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,單產提高,生產發展很快。1970年全國收購超過百萬公斤,是1965年的14.8倍,是當年社會銷售量的3倍。
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太子參供應因受到黨參緊缺的影響,銷售增長,1983年為71萬公斤,是1970年的2.3倍,產銷基本協調。
- 16藥典標準
-
2015版 藥典標準:
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(Miq.)Pax ex Pax et Hoffm.的干燥塊根。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,洗凈,除去須根,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或直接曬干。
【性狀】本品呈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,稍彎曲,長3~10cm,直徑0.2~0.6cm。表面灰黃色至黃棕色,較光滑,微有縱皺紋,凹陷處有須根痕。頂瑞有莖痕。質硬而脆,斷面較平坦,周邊淡黃棕色,中心淡黃白色,角質樣。氣微,味微甘。
【鑒別】(1)本品橫切面:木栓層為2~4列類方形細胞。栓內層薄,僅數列薄壁細胞,切向延長。韌皮部窄,射線寬廣。形成層成環。木質部占根的大部分,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,初生木質部3~4原型。薄壁細胞充滿淀粉粒,有的薄壁細胞中可見草酸鈣簇晶。
(2)取本品粉末lg,加甲醇10ml,溫浸,振搖30分鐘,濾過,濾液濃縮至lml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太子參對照藥材lg,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通則0502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µ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正丁醇-冰醋酸-水(4:1:1)為展幵劑,置用展開劑預飽和15分鐘的展開缸內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0.2%茚三酮乙醉溶液,在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顔色的斑點。
【檢査】水分 不得過14.0%(通則0832第二法)。
總灰分 不得過4.0%(通則2302),
【浸出物】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(通則2201)項下的冷浸法測定,不得少于25.0%。
【性味與歸經】甘、微苦,平。歸脾、肺經。
【功能與主治】益氣健脾,生津潤肺。用于脾虛體倦,食欲不振,病后虛弱,氣陰不足,自汗口渴,肺燥干咳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9~30g。
【貯藏】置通風干燥處,防潮,防蛀。
關鍵詞:- 太子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