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產品分類
- 產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草豆蔻
- 商品編號: 218
1別名中文名:草豆蔻。拉丁文名:SemenAlpiniaeKatsumadai。英文名:KatsumadeGalangalSeed,SeedofKatsumadaGalangal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piniakatsumadaiHayat[Languaskatsumadai(Hayata)Merr.]?。?別名:豆蔻、漏蔻、草果、豆蔻子、草蔻、大草蔻、偶子、草蔻仁、飛雷子、彎子。2概述為姜科
- 1別名
中文名:草豆蔻。
拉丁文名: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。
英文名:Katsumade Galangal Seed, Seed of Katsumada Galangal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pinia katsumadai Hayat[Languas katsumadai(Hayata)Merr.] 。
別名:
豆蔻、漏蔻、草果、豆蔻子、草蔻、大草蔻、偶子、草蔻仁、飛雷子、彎子。
- 2概述
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種子團。朱震亨曰:“草豆蔻,性溫,能散滯氣,消膈上痰。若明知身受寒邪,日食寒物,胃脘作疼,方可溫散,用之如鼓應桴,或濕痰郁結成病者,亦效。若熱郁者不可用,恐積溫成熱也,必用梔子之劑。”《綱目》謂:“豆蔻治病,取其辛熱浮散,能入太陰、陽明,除寒燥濕,開郁化食之力而已。南地卑下,山嵐煙瘴,飲啖酸咸,脾胃常多寒濕郁滯之病,故食料必用,與之相宜。然過多亦能助脾熱,傷肺損目。”《本草經疏》述:“豆蔻,辛能破滯,香能入脾,溫熱能祛寒燥濕,故主溫中及寒客中焦、心腹痛、中寒嘔吐也。脾開竅于口,脾家有積滯,則瘀而為熱,故發口臭,醒脾導滯,則口氣不臭矣。辛散溫行,故下氣。寒客中焦,飲食不消,氣因閉滯則霍亂。又散一切冷氣、消酒毒者,亦燥濕破滯、行氣健脾開胃之功也。產閩之建寧者,氣芳烈,類白豆蔻,善散冷氣,療胃脘痛,理中焦。產滇、貴、南粵者,氣猛而濁,俗呼草果者是也,善破瘴癘,消谷食,及一切宿食停滯作脹悶及痛。”《本草求真》載:“草豆蔻,辛熱香散,功與肉蔻相似,但此辛熱燥濕除寒,性兼有澀,不似肉蔻澀性居多,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。又功與草果相同,但此止逐風寒客在胃口之上,癥見當心疼痛,不似草果辛熱浮散,專治瘴癘寒瘧也。故凡濕郁成病,而見胃脘作疼,服之最為有效。若使郁熱內成,及陰虛血燥者,服之為大忌耳。”
- 3產地分布
本品主產于海南、云南、廣西等地;原產于印度尼西亞。
- 4形態特征
草豆蔻,多年生草本,株高1.5-3m。葉柄長1.5-2cm;葉片狹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50-65cm,寬6-9cm,先端漸尖,基部漸狹,有緣毛,兩面無毛或僅在下面被極疏的粗毛;葉舌卵菜,長5-8mm,外被粗毛。總狀花序頂生,直立,長20-30cm,花序軸密被粗毛,小花梗長約3m,小苞片乳白色,闊橢圓形,長約3.5cm,先端鈍圓,基部連合;花萼鐘狀,白色,長1.5-2.5cm,先端有不規則3鈍齒,1側深裂,外被毛;花冠白色,花冠管長約8mm,裂片3,長圓形,上方裂片較大,長約3.5cm,寬約3.0cm,先端2淺裂,邊緣具缺刻,前部具紅色或紅黑色條紋,后部具淡紫紅色斑點;側生退化雄蕊披針形,長4mm或有時不存;雄蕊1,長 2.2-2.5cm,花藥橢圓形,藥隔背面被腺毛,花絲扁平,長約1.5cm;子房卵圓形,下位,密被淡黃色絹毛。蒴果近圓形,直徑約3cm,外被粗毛,熟時黃色。花期4-6月,果期6-8月。
- 5生態環境
生于山地、疏林、溝谷、河邊及林緣濕處。
- 6生物學特性
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蔭蔽的環境。以先稀林下層深厚、肥沃疏松的壤土地栽培為宜。
- 7生長習性
喜溫暖陰濕怕旱,不耐強烈日光直射,耐輕霜。
- 8生長周期
一年生。
- 9采收加工
8-10月果實略變黃色時采收,采收后曬至八九成干,剝去果皮,再曬至足干。或將果實用沸水略燙后曬至半干,去其果皮,再曬至足干。
- 10儲藏養護
- 置陰涼干燥處。
- 11形狀規格
- 12性味功能
味辛,性溫。歸肺經,脾經,胃經。具有化濕消痞,行氣溫中,開胃消食功效。用于寒濕陰滯脾胃之脘腹冷痛,痞滿作脹,嘔吐,泄瀉,食谷不化,痰馀,腳氣,闡瘧,口臭等癥。
- 13真偽鑒別
種子橫切面:類梯形或類方形,外周微波狀。假種皮細胞多列。種皮表皮細胞1列,多徑向延長,排列整齊,外被角質層。下皮細胞2列,不含色素。色素層細胞3-5列,內含紅棕色或淡黃色色素。油細胞間斷排列于色素層,多徑向延長,內含油滴。內種皮厚壁細胞1列,徑向延長,圓柱形,長至39μm,直徑至29μm,外壁薄,內壁厚,非木化,胸民腔內含硅質塊。外胚乳細胞充滿由微小淀粉集結成的淀粉團;有的細胞內含細小草酸鈣方晶。內胚乳細胞充滿糊粉粒。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。
粉末特征:灰棕色
1、種皮表皮細胞表面長條一菜,末端漸尖,長至400μm,直徑9-31μm,非木化。
2、下皮細胞長角形或類方形,長至150μm,直徑14-31μm,1-3列重疊,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,胞腔內不含深色物。
3、色素層細胞民紅棕色,細胞皺縮,含紅棕色色素物,易碎成色素塊。
4、油細胞散列于色素層細胞間,內含黃綠色油狀物。
5、內種皮厚壁細胞成片,黃棕色或紅棕色,表面觀多角形,直徑14-25μm,壁厚,非木化,胞腔內含硅質塊,直徑8-15μm;切面觀細胞排也柵狀,胞腔位于一端,內含硅質塊。此外有假種皮細胞、外胚乳細胞、內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、簇晶等。
理化鑒別:
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5ml,置水流水浴中加熱振搖5min,濾過,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對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苯-醋酸乙酯-甲醇(15:4:1)為展開劑,取出晾干,在100℃烘約5min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山姜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淺藍色熒光斑點;在與小豆蔻查耳酮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棕褐色斑點。
藥物應用鑒別:
草豆蔻與草果:性味皆辛,溫,歸脾,胃經,功效燥濕溫中。草豆蔻具有行氣作用,草果行氣作用幾無,草果功效截瘧,可用以寒濕偏盛之瘧疾。而草豆蔻則無此作用。草豆蔻與肉豆蔻:草豆蔻,辛熱香散,功與肉蔻相似,但此辛熱燥濕除寒,性兼有澀,不似肉蔻澀性居多,能止大腸滑脫不休也。
混淆品種
紫蔻:又名紫叩、紫豆蔻、紫豆叩、十開蔻。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果實。其中個大飽滿、殼薄無空皮、種皮呈暗棕色或灰棕色者,稱為紫蔻。品質最佳。
楓蔻:又楓叩、小白蔻、三角蔻、三角叩、印度蔻、印度叩。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果實。其中個小瘦癟,外皮較厚者,稱為楓蔻。品質較差。
白豆蔻:又名白蔻、白叩、豆蔻、豆叩、圓豆蔻、圓豆叩、原豆蔻、原豆叩。為本品帶殼者。 以上均以個大、粒實飽滿、果殼完整、香氣濃厚者為佳。
蔻仁:又名叩仁、蔻球、叩球、白蔻仁、白叩仁、白蔻仁、豆叩仁等。為本品去殼的種子團。 蔻米,又名叩米。將種子團打開,單粒種子稱“蔻米”。
蔻殼:又名叩殼、白蔻殼、白叩殼、白豆蔻殼、豆蔻殼、豆叩殼、白蔻皮、白叩皮、豆蔻皮、豆叩皮、蔻皮、叩皮、白蔻衣。為本品果實的外殼。
小豆蔻:為姜科植物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 White et Maton的干燥果實。主產于印度、越南、斯里蘭卡等國。該品種品質較次,非白豆蔻正品。
- 14種植技術
1、選地整地:育苗地要靠近水源、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。通過翻耕土壤,豆蔻施足基肥,清除草根石塊、細碎土塊后,施腐熟牛欄糞或堆肥作基肥,畦寬0.8-1米,溝寬40厘米。種植地宜選擇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緩坡地,具有一定數量的常綠闊葉樹,冬季寒流影響較小,坡向為東南向,兩面有山或三面環山的山溝或水邊不易沖刷的地方,腐殖質豐富的砂壤土。按1.5-2米行距翻耕土地,結合整地,砍去雜草樹術,挖去樹根,開穴,穴的規格為50厘米×50厘米x 30厘米。施基肥,在坡地上開排水溝,以防積水和沖刷。缺少蔭蔽樹的地方,先種速生樹。
2、繁殖方法:種子繁殖:一般選取8月初至9月隨收隨播種,播種前催芽,如種子量少,可用種子4倍的濕沙混合后置于盆中,經常保持濕潤,在30 -35℃氣溫下,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點,此時取出播種。按行距10 - 15厘米開溝條播,播種后覆土0.5厘米,床面蓋草,20 - 30天開始出土,從播種到齊苗需40 - 60天。當幼苗出現2-3片葉時,進行間苗或移床,促進葉片加速增加,至5-7片葉時,植株開始分蘗,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。定植株行距1米×1.5-2米。每穴栽種子苗2-3株,不要栽得過深,以免影響發根抽筍。栽后壓實,淋定根水。
3、分株繁殖;在田間選擇健壯高產的植株,剪取其根狀莖,每一根莖上具有2-3個地上莖。一般生長茂盛的二年生株叢,可取8-10小叢作種苗用,隨挖取隨種。
田間管理:
1.遮蔭 幼苗出土時,將蓋草輕輕撥至行間,以利出苗,出苗時要搭設蔭棚,以防止烈日暴曬。
2. 除草、割枯苗 定植后封行前,及時拔除雜革,注意不要傷幼莖和須根。收果后,及時除去枯、弱、病殘株。密度過大的,多剪一些弱苗。
3. 追肥、培土 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后,應重施人糞尿或硫酸銨水溶液,以促進苗群生長。進入開花結果期,應施氨、磷、鉀全肥,并配合施土雜肥、火燒土等。也可在結果期用2%過磷酸鈣水溶液作根外追肥,以促苗促花,增大果實,提高結果率。爪哇白豆蔻為淺根系植物,須根多,常散生在土表,在秋冬施肥后進行培土,但不宜過厚,以免妨礙花芽抽出。
4. 灌溉排水: 高溫干旱會引起葉片卷縮、萎黃、植株生長纖弱;若花期遇干旱,則花序早衰,開花少,花粉和柱頭黏液也少,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干死,此時要及時灌溉或噴灑,增加空氣濕度。雨季要修好排水溝,以免積水引起爛根爛花。
5.調節郁閉度: 育苗階段要求80%-85%郁閉度,開花結果階段,則要求70%的郁閉度,入冬時可增加到80%。
6.人工授粉:爪哇白豆蔻花朵結構特殊,不易進行自花傳粉或異花授粉,故需人工輔助授粉。在正常氣候下,上午7點以后開花,8點后陸續散粉,10點花粉達到成熟,故人工授粉應在每天8-12時進行為宜。具體方法是用竹簽挑起花粉涂在漏斗狀的柱頭上即可,花粉多時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-3朵花。
- 15供需情況
前景分析:
1、綜合利用:草豆蔻在醫藥上被廣泛應用,中國有30種以上的中成藥產品含有草豆蔻的藥用成分。除藥用外,草豆蔻還是一種重要的香料,在食品烹飪和加工中普遍使用,因此研究開發適銷對路的食品調味劑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。草豆蔻的莖桿麻皮纖維質量良好,用其編織的生活用品美觀實用并具有保健功用,倍受現代都市人的喜愛,在國內外擁有廣闊的市場。
2、市場需求:據調查和業內人士分析,中國草豆蔻種子團的年需求量在1000t以上,但年生產量僅500~600t,缺口為50%左右。草豆蔻莖桿麻皮的市場年需求量為3000t以上,國內生產量僅1500t,缺口50%,市場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局面。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,草豆蔻藥材和相關產品將會有更大的市場需求。
3、種植效益:草豆蔻是典型的熱帶陰生草本植物,與經濟林木間作不但可以增加土地使用效益,而且能有效控制雜草滋生,有利于林木的生長。據海南省白沙縣 的調查,低齡橡膠林地間種草豆蔻每公頃每年可增加收入近萬元。因此,若通過技術推廣,引導農業、林業生產企業和山區群眾種植草豆蔻,并與制藥和相關產品開發企業建立穩定的市場購銷體系,形成綜合開發產業鏈條,草豆蔻的種植將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- 16藥典標準
2015年版 藥典標準:
本品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干燥近成熟種子。夏、秋二季采收,曬至九成干,或用水略燙,曬至半干,除去果皮,取出種子團,曬干。
【性狀】本品為類球形的種子團,直徑1.5?2.7cm。表面灰褐色,中間有黃白色的隔膜,將種子團分成3瓣,每瓣有種子多數,粘連緊密,種子團略光滑。種子為卵圓狀多面體,長3?5mm,直徑約3mm,外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,種脊為一條縱溝,一端有種臍;質硬,將種子沿種脊縱剖兩瓣,縱斷面觀呈斜心形,種皮沿種脊向內伸入部分約占整個表面積的1/2;胚乳灰白色。氣香,味辛、微苦。
【鑒別】(1)本品橫切面:假種皮有時殘存,為多角形薄壁細胞。種皮表皮細胞類圓形,壁較厚;下皮為1?3列薄壁細胞,略切向延長;色素層為數列棕色細胞,其間散有類圓形油細胞1?2列,直徑約50μl;內種皮為1列柵狀厚壁細胞,棕紅色,內壁與側壁極厚,胞腔小,內含硅質塊。外胚乳細胞含淀粉粒和草酸鈣方晶及少數細小簇晶。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。
粉末黃棕色。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條形,直徑約至30μm,壁稍厚,常與下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;下皮細胞表面觀長多角形或類長方形。色素層細胞皺縮,界限不清楚,含紅棕色物,易碎裂成不規則色素塊。油細胞散生于色素層細胞間,呈類圓形或長圓形,含黃綠色油狀物。內種皮厚壁細胞黃棕色或紅棕色,表面觀多角形,壁厚,非木化,胞腔內含硅質塊;斷面觀細胞1列,柵狀,內壁及側壁極厚,胞腔偏外側,內含硅質塊。外胚乳細胞充滿淀粉粒集結成的淀粉團,有的包埋有細小草酸鈣方晶。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和脂肪油滴。
(2)取本品粉末lg,加甲醇5ml,置水浴中加熱振搖5分鐘,濾過,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山姜素對照品、小豆蔻明對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l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通則0502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1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醇(15:4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在100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,置紫外光燈(365nm)下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山姜素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淺藍色熒光斑點;噴以5%三氯化鐵乙醇溶液,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小豆蔻明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褐色斑點。
【含量測定】揮發油照揮發油測定法(通則2204)測定。
本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1.0%(ml/g)。
山姜素、喬松素、小豆蔻明與榿木酮照高效液相色譜法(通則0512)測定。
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;以甲醇為流動相A,以水為流動相B,按下表中的規定進行梯度洗脫,檢測波長為300nm。理論板數按小豆蔻明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。
時間(分鐘)
流動相A(%)
流動相B(%)
0?20
60
40
20?21
60—74
40—26
21?31
74
26
31?32
74—80
26—20
32?42
28
20
42?45
80—95
20—5
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山姜素對照品、喬松素對照品、小豆蔻明對照品、榿木酮對照品適量,精密稱定,加甲醇分別制成每lml含山姜素、喬松素、小豆蔻明各40μl,榿木酮80μl的溶液.,即得。
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(過三號篩)約0.5g,精密稱定,置具塞錐形瓶中,精密加入甲醇50ml,稱定重量,超聲處理(功率250W,頻率40kHz)30分鐘,放冷,再稱定重量,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,搖勻,濾過,取續濾液,即得。
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,注入液相色譜儀,測定,即得。本品按干燥品計算,含山姜素(C16H14O4)、喬松素(C15H12O4)和小豆蔻明(C16H14O4)的總量不得少于1.35%,榿木酮(C19H18O)不得少于0.50%。
飲片
【炮制】除去雜質。用時搗碎。
【性狀】【鑒別】【含量測定】同藥材。
【性味與歸經】辛,溫。歸脾、胃經。
【功能與主治】燥濕行氣,溫中止嘔。用于寒濕內阻,脘腹脹滿冷痛,噯氣嘔逆,不思飲食。
【用法與用量】3?6g。
【貯藏】置陰涼干燥處。
關鍵詞:- 草豆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