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產品分類
- 產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吳茱萸種苗
- 商品編號: zx0011
【品種簡介】
吳茱萸(學名Tetradium ruticarpum,原名Euodia ruticarpa),別名吳萸、茶辣、漆辣子、臭辣子樹、左力純幽子、米辣子等。通常分大花吳茱萸、中花吳茱萸和小花吳茱萸等幾個品種。小喬木或灌木,高3-5米,嫩枝暗紫紅色,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,或疏短毛。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,多見于向陽坡地。 嫩果經泡制涼干后即是傳統中藥吳茱萸,簡稱吳萸,是苦味健胃劑和鎮痛劑,又作驅蛔蟲藥。 其性熱味苦辛,有散寒止痛、降逆止嘔之功,用于治療肝胃虛寒、陰濁上逆所致的頭痛或胃脘疼痛等癥。
【效益分析】
吳茱萸種植2年后可投產,3-4年后進入豐產期(正常情況下豐產期可達20—30年,每株可產吳萸籽(干品)1-3公斤,畝產200-300公斤左右,以目前市場150元/公斤計算,每畝可收入30000-40000元。投資回收期3-4年。
【銷售渠道】
本公司負責銷售訂單內全部產品。
【種植技術】
(一)植物特性
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300~1000厘米。單數現狀復葉對生,小葉5~9片,橢圓或卵圓形,頂端尖或漸尖,全緣或有鈍鋸齒,葉背有透明油點。聚傘狀圓錐花序項生,雌雄異株,花白色,雄花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;雌花花瓣較雄花為大,退化雄蕊鱗片狀,子房上位,心皮5枚。骨突果扁球形。種子卵狀球形,黑色,有光澤,花期5~6月,果期6~8月。
(二)生長特性
適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溝邊,溫暖濕潤的山地,疏林下或林緣空曠地。野生較少,多見栽培。人工栽培在低山及丘陵、平壩向陽較暖和的地方。凡多風嚴寒和過于干燥干旱地區,不宜栽培。土壤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栽培吳茱萸均可。
(三)栽培技術
1、選地整地 吳茱萸對土壤要求不嚴,一般山坡地、丘陵地、房前屋后、路旁均可種植。中性、微堿性、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長。作苗床以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為好,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。每畝施2000-3000公斤的腐熟農家肥作為基肥,深翻后暴曬幾天,碎土耙平作成高畦。
2、移栽
吳茱萸栽培從落葉后至春季萌動前均可進行。若與其它作物間作套種,無需整地,直接按2×1.5米的行株距挖穴定植,穴寬深50厘米,每穴施有機肥5-10公斤,畝栽220株左右。利用四旁零星栽培,按行株距2米左右挖穴,將苗木根系理順放于穴中,蓋細土踏緊。栽時蓋土不易過深或過淺,深了生長不良,淺了容易受旱死亡。澆透定根水,然后根據天氣情況,約澆水1-3次,保證成活率。
3、田間管理
適時中耕除草,并保持土壤濕潤,春萌發前施一次腐熟的人糞尿,施肥量隨樹齡而定,三年生每株施人糞尿10~25千克,在距植株48厘米左右開環狀淺溝施下,覆土。7月開花結果前,施一次磷鉀肥,冬季追施一次堆肥(或河泥、人糞尿)、草木灰等,培土防凍。樹高100厘米修技,春秋兩季剪去頂心,形成一定型樹冠,有利生長和結果。
4、病蟲害防治
(1)煤病
又稱煤污病,是由于蚜蟲、蚧殼蟲在吳茱萸上為害,誘發不規則的黑褐色煤狀斑。后期葉片和技干上覆蓋厚厚的煤層,病樹開花結果少。
防治方法:蚜蟲和蚧殼蟲發生期噴灑2000-3000倍稀釋的40%樂果乳油劑,或25%亞胺硫磷800~1000倍液,每隔7天1次,連打2~3次。發病期噴1:0.5:150-200波爾多液,10~14天1次,連打2~3次。
(2)銹病
該病主要危害吳茱萸的葉子,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形成近圓形不太明顯的黃綠色小點,橙黃色小皰斑,致使葉片枯死。
防治方法:噴波美0.3度石硫合劑或65%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7-10天打一次。
(3)老木蟲
幼蟲在樹干內蛀食,莖干中空死亡,7~10月份在離地面30厘米以下主干上出現未狀膠質分泌物、木屑和蟲糞。
防治方法:用小刀刮去卵塊及初孵蟲。幼蟲蛀入木質內部,可在蛀孔外灌入可濕性六六六粉50倍液,或用藥棉浸80%敵敵畏原液塞入蛀孔,封住洞口殺幼蟲。
5、采收加工
定植3年開花結果,8~9月果實成熟,果呈赤橙色采收。摘下果穗、暴曬,過后取掉果柄、雜質,裝竹籠或木箱內,放干燥通風處(3年生收干果1-1.5千克,6-7年生收3.5~5千克),一般結果20~30年。
關鍵詞:- 吳茱萸種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