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產品分類
- 產品描述
-
- 商品名稱: 豆蔻(白豆蔻 肉豆蔻)
- 商品編號: 233
1別名殼寇、白寇、百寇、叩仁2概述本品為常用中藥。商品主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果實,用時去果皮。白豆蔻始載于宋《開寶本草》:"白豆蔻,出伽古羅國,呼為多骨,其草形如芭蕉,葉似杜若,長八、九尺,經冬不凋,花淺黃色,子作朵如葡萄,其子初出微青,熟則變白,七月采"。以后,如《圖經本草》,《證類本草》,《本草綱目》等均有收錄,但所附的圖多不是砂仁屬(Amomum)、而是花序頂生的山姜屬(Al
- 1別名
殼寇、白寇、百寇、叩仁
- 2概述
本品為常用中藥。商品主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果實,用時去果皮。
白豆蔻始載于宋《開寶本草》:"白豆蔻,出伽古羅國,呼為多骨,其草形如芭蕉,葉似杜若,長八、九尺,經冬不凋,花淺黃色,子作朵如葡萄,其子初出微青,熟則變白,七月采"。以后,如《圖經本草》,《證類本草》,《本草綱目》等均有收錄,但所附的圖多不是砂仁屬(Amomum)、而是花序頂生的山姜屬(Alpinia)植物,或如《植物名實圖考》(豆蔻)為草果藥(Hedychium spicatum Ham. ex Smith)。又據蘇頌說:"今廣州、宣州亦有之,不及番舶來者佳"。均說明古時豆蔻有二類,一為進口者,即本文的白豆蔻,另一為國產者,即今之草豆蔻。上述本草的植物描述或所繪的圖多依據后者。
- 3產地分布
- 分布泰國、越南、柬埔寨、老撾、斯里蘭卡、危地馬拉以及南美洲等地。現我國海南島和云南南部地區栽培。藥材主產越南、泰國等地。白豆蔻Fructus Amomi kravanh從柬埔寨及泰國進口,銷全國。爪哇白豆蔻Fructus Amomi compacti從印度尼西亞進口,銷全國。
- 4形態特征
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外形似姜,有根狀莖和地上莖。根狀莖橫生于土中。有明顯的節,每節有潛伏芽,是萌發花和地上直立莖的部位;植株高1.5-2米,基部莖節縮短肥大呈頭狀,紫紅色;葉互生,葉片被針形,全緣呈波狀,葉面光滑,葉鞘緊抱莖,莖基部的葉鞘呈紅色;穗狀花序紡錘形,從根莖上的潛伏芽發育而成,每一花序上有7-40朵花,花冠黃色,大唇瓣中間黃色,間有紫色彩條;蒴果近圓形,果皮白色,具三棱,頂端微紫,成熟時一般不開裂,內有種子多數,成熟時種子黑褐色,極芳香,全年開花,盛花期3月至4月。果熟期7月至8月。
- 5生態環境
- 生于溝谷或林下陰濕處。我國多載于疏林或蔭棚下。原產于印度尼西亞。現我國海南島和云南南部地區栽培。
- 6生物學特性
1、白豆蔻(開寶本草) 豆蔻(名醫別錄)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.--姜科Zingiberaceae 多年生草本,高約2m。根莖粗壯,棕紅色。葉二列;葉鞘邊緣薄紙質,具棕黃色長柔毛;葉舌圓形,長3-5mm,被粗長柔毛;幾無葉柄;葉片狹橢圓形或披針形,長40-60cm,寬5-9cm,先端尾尖,基部楔形,兩面無毛。花序2-多個從莖基處抽出,長7-14cm,徑3-4.5cm,橢圓形或卵形;總苞片寬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2-3cm,寬1-1.8cm,膜質或薄紙質,麥桿黃色,被柔毛,外表面有20-30條凹入的縱細條紋;花著生于苞片的腋內;花萼管狀,長約1.2cm,先端常膨大,3齒裂,被細柔毛;花冠管略長于花萼管,裂片3,白色,橢圓形;唇瓣橢圓形,長約2cm,寬約1cm,勺狀,白色,中肋處稍加厚,黃色,先端鈍圓,2淺裂;雄蕊1,長約6mm,花藥寬橢圓形,長約3mm,藥隔附屬體3裂;子房下位,被柔毛,具二枚棒狀附屬體,花柱1,細長,柱頭杯狀,先端具緣毛。蒴果黃白色或略帶污紅色,球形,略呈三棱形,徑1.5-1.8cm,易開裂。種子團3瓣,每瓣有種子7-10粒;種子為不規則的多面體,徑約3-4mm,暗棕色,氣味芳香而辛涼。花期4-5月,果期7-8月。生于山溝陰濕處,我國多栽培于樹蔭下。原產于柬埔寨和泰國。我國廣東省的海南島、云南和廣西現有栽培。
2、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(A. Cardamomum auct. Non L.)-姜科Zingiberaceae 多年生叢生草本,高1.4-1.7m。根莖匍匐,粗壯。葉二列;葉鞘邊緣紙質或膜質,無毛;葉舌先端圓形,長1-3mm,無毛;幾無葉柄;葉片披針形,長25-40cm,寬3.5-5.5cm,先端尾尖,基部楔形,兩面無毛。花序從根莖上抽出,常半掩于土中;花序倒卵形至倒錐形,長3-7cm,徑2.5-4.5cm,土黃色,先端圓形至平截;苞片橢圓形,長1.8-2.5cm,寬8-16mm,紙質,邊緣較薄,有疏長柔毛,表面有內凹的縱細脈10-15條,先端鈍;花著生于苞腋,長約3.5cm;小苞片白色,管狀,先端2-3淺裂;萼管狀,長1.2-1.5cm,白色,外被微毛,先端3齒裂;花冠管較萼管略長,白色,裂片3,狹橢圓形,長0.8-1.2cm,寬3-5mm;唇瓣長圓形至倒卵形,白色,長1.2cm,寬8mm,先端圓形或近平截,2淺裂,中肋略加厚,有2條紫紅色條紋,先端常呈橘黃色;雄蕊1,藥隔附屬體3裂;子房下位,被毛。蒴果土黃色或間有棕紅色,近球形,有三棱,徑1.2-1.4cm,被柔毛,先端鈍尖,花被宿存。種子多角形,棕紅色,芳香。花期全年,花盛期4-6月,果期7-8月。
- 7生長習性
- 適宜在年平均溫度22-23℃,耐寒能力較差。若遇4℃以下的低溫,則葉片發生輕度寒害,0℃時則地上部分全部死亡,花期對溫度反應較敏感,日平均氣溫低于20℃,則花一般不開放。要求充沛的雨量,一般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。要求全天散射光和一定的郁閉度,幼苗期郁閉度為85%,隨著苗群的生長,郁閉度逐漸減少,為了促進花芽形成,一般控制在60%-70%為宜。要求土層深厚,肥沃濕潤,排水良好的砂壤土。腐殖質含量低的黏土和容易積水的地方,易引起爛根,不宜種植。
- 8生長周期
多年生草本。
年需求量:
約3000噸。
- 9采收加工
多于7-8月間果實即將黃熟但未開裂時采集果穗,去凈殘留的花被和果柄后曬干;或再用硫黃熏制漂白,使果皮呈黃白色。
炮制:
揀凈雜質,篩去皮屑,打碎,或剝去果殼,取仁打碎用。《綱目》:"白豆蔻入藥去皮炒用。"白豆莞仁 系白豆蔻除去果殼之種仁,用時打碎,亦稱"白蔻仁","豆蔻仁"。凈仁入藥,行氣化濕、暖止嘔之為較果實或果殼為強。白豆蔻殼 剝取白豆蔻后的果殼,亦稱"白蔻殼"、"豆蔻殼"。功用同白蔻仁,但力較弱。
- 10儲藏養護
- 置陰涼干燥處。
- 11形狀規格
果實類球形,直徑0.8-1.2cm;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,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,頂端有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,兩端均具有淺棕色絨毛。果皮易縱向裂開,內分3室,每室含種子約10粒。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,背面略隆起,直徑3-4mm,表面暗棕色,有皺紋。氣芳香,味辛涼略似樟腦。
白豆蔻 呈類球形,直徑1.2-1.8cm。表面黃白色至淡黃色。具3條鈍棱,有多數縱向脈紋,頂端有凸起的柱基,基部有圓形果柄痕,兩端均有棕色絨毛。果皮薄,內分3室,每室有種子7-10粒,縱向排成2-3行,易散碎。種子不規則多面形,背而略隆起,直徑0.3-0.4,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,腹面一端有一圓形凹點(種臍)。氣芳香,味辛、涼。
爪哇白豆蔻 呈類球形,具三鈍棱。直徑0.8-1.2cm,每一棱上的隆起線(維管束)較白豆蔻明顯。果皮木質,無光澤。果實3室,每室有種子2-4枚,形狀與白豆蔻相同。
以粒大飽滿、果皮薄而完整,氣味濃者為佳。商品白豆蔻為進口貨,分原豆蔻和印尼白蔻。
- 12性味功能
味辛,性溫。入肺,脾,胃經。主治:行氣,暖胃,消食,寬中。治消化系統腫瘤。用于胃痛、腹脹、脘悶噫氣、吐逆反胃、消化不良等癥。用量2-5g。
化學成分:
果實含揮發油,其中有d-龍腦、d-樟腦、草烯及其環氧化物、1,8-桉葉素、α-及δ-松油烯、α-及β-蒎烯、石竹烯、月桂烯、桃金娘醛、葛縷酮、松油烯-4-醇、香檜烯等。
藥理作用:
豆蔻油極不穩定,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,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。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,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。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,能增強小劑量鏈霉素的作用。
- 13真偽鑒別
性狀鑒別:白豆蔻 果實類球形,直徑1.2-1.7cm;表面乳白色至淡黃色,具淺縱槽紋3條及不顯著的鈍棱線3條,縱槽紋間有縱的隆起線(維管束)5條,頂端有凸起的柱基,中央呈空洞狀,基部有稍凸起的圓形果柄痕,柱基及果柄痕的周圍均有棕色絨毛。果皮木質而脆,易裂開,內表面色淡有光澤,可見凹入的維管束紋理。果實3室,中軸胎座,每室有種子7-10粒,縱向排列于中軸胎座上。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,背面稍隆起,直徑3-4mm,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。種皮灰棕色,表面有細致的波紋;種臍呈圓形的凹點,位于腹面的一端。氣芳香,味辛涼,略似樟腦。
爪哇白豆蔻 蒴果類球形,具三鈍棱,直徑0.8-1.2cm;每一棱上的隆起線(維管束)較白豆蔻明顯;果皮木質,無光澤;果實3室,每室有種子2-4枚。(照片2)種子形狀同白豆蔻
另外:小白豆蔻(Fructus Cardamomi,又名三角蔻或印度豆蔻)的原植物為Elettaria cardamomum MatonE. Major Smith,主產于斯里蘭卡,印尼,印度南部的馬拉巴(Malabar)海岸。藥用其成熟的果實。該二種植物與白豆蔻、爪哇白豆蔻的區別在于花序顯著伸長,花排列稀疏;藥隔先端無附屬體;果實長卵圓形、長1-2cm,徑1-1.5cm,具三鈍棱,表面淡棕色至灰白色和細密的縱紋,果皮質韌,不易開裂,頂端有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。氣芳香,味辣微苦。種子呈長卵形或3-4面形,長3-4mm,厚約3mm;表面淡橙色或暗紅棕色,背面微凸起,腹面有溝紋,外被無色薄膜狀假種皮,斷面白色。氣芳香而峻烈,味辣微苦。果皮橫切面可見中果皮細胞有的含棕色樹脂塊,維管束外側有纖維群,纖維直徑12-20靘,壁較厚。種子橫切面可見種皮表皮細胞1列,長圓形或長方形,長50-80靘,寬40-50靘,色素細胞1列,扁平薄壁;油細胞1列,呈長方形,切向180-240靘,徑向60-80靘;內種皮為1列長方形石細胞,長50-60靘,寬約40靘,徑向延長,內側壁及側壁極厚,胞腔在外側極小,內含氧化硅團質塊。本品多用于消食驅風、芳香興奮劑、矯味劑等。制劑有小豆蔻酊、復方小豆蔻酊、芳香散等。
- 14種植技術
爪哇白豆蔻為姜科植物爪哇白豆蔻(Amomum compactumSOland ex Maton),其干燥成熟果實入藥為豆蔻,又稱白蔻、白豆寇。具有化濕消痞、行氣溫中、開胃消食的功效。爪哇白豆寇原產印度尼西亞熱帶雨林,我國藥用豆寇過去一直靠進口。自60年代開始引種試種成功后,填補了我國豆寇種源的空白,目前海南島、云南西雙版納有較大面積栽培。
栽培技術
1、選地、整地 育苗地要靠近水源、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。通過翻耕土壤,施足基肥,清除草根石塊、細碎土塊后,施腐熟牛欄糞或堆肥作基肥,畦寬0.8-1米,溝寬40厘米。種植地宜選擇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地中下部援坡地,具有一定數量的常綠闊葉樹,冬季寒流影響較小,坡向為東南向,兩面有山或三面環山的山溝或水邊不易沖刷的地方,腐殖質豐富的砂壤土。按1.5-2米行距翻耕土地,結合整地,砍去雜草樹木,挖去樹根,開穴,穴的規格為50厘米 X 50厘米 X 30厘米。施基肥,在坡地上開排水溝,以防積水和沖刷。缺少蔭蔽樹的地方,先種速生樹。
2、繁殖方法 用種子和分株繁殖。
(1)種子繁殖 一般選取8月初至9月隨收隨播種,播種前催芽,如種子量少,可用種子4倍的濕沙混合后置于盆中,經常保持濕潤,在30-35℃氣溫下,一般10多天即可出芽點,此時取出播種。按行距10-15厘米開溝條播,播種后覆土0.5厘米,床面蓋草,20-30天開始出土,從播種到齊苗需40-60天。當幼苗出現2-3片葉時,進行間苗或移床,促進葉片加速增加,至5-7片葉時,植株開始分蘗,苗高30厘米左右可出圃定植。定植株行距1米X1.5-2米。每穴栽種子苗2-3株,不要栽得過深,以免影響發根抽筍。裁后壓實,淋定根水。
(2)分株繁殖 在田間選擇健壯高產的植株,剪取其根狀莖,每一根莖上具有2-3個地上莖。一般生長茂盛的二年生株叢,可取8-10小叢作種苗用,隨挖取隨種。
3、田間管理
(1)遮蔭 幼苗出土時,將蓋草輕輕撥至行間,以利出苗,出苗時要搭設蔭棚,以防止烈日暴曬。
(2)除草、割枯苗 定植后封行前,及時拔除雜草,注意不要傷幼莖和須根。收果后,及時除去枯、弱、病殘株。密度過大的,多剪一些弱苗。
(3)追肥、培土 定植初期和初出果后,應重施人糞尿或硫酸銨水溶液,以促進苗群生長。進入開花結果期,應施氮、磷、鉀全肥,并配合施土雜肥、火燒土等。也可在結果期用2%過磷酸鈣水溶液作根外追肥,以促苗促花,增大果實,提高結果率。爪哇白豆蔻為淺根系植物,須根多,常散生在土表,在秋冬施肥后進行培土,但不宜過厚,以免妨礙花芽抽出。
(4)灌溉排水 高溫干旱會引起葉片卷縮、萎黃、植株生長纖弱;若花期遇干旱,則花序早衰,開花少,花粉和柱頭黏液也少,造成授粉不稔或幼果干死,此時要及時灌溉或噴灑,增加空氣濕度。雨季要修好排水溝,以免積水引起爛根爛花。
(5)調節郁閉度 育苗階段要求80%-85%郁閉度,開花結果階段,則要求70%的郁閉度,入冬時可增加到80%。
(6)人工授粉 爪哇白豆蔻花朵結構特殊,不易進行自花傳粉或異花授粉,故需人工輔助授粉。在正常氣候下,上午7點以后開花,8點后陸續散粉,10點花粉達到成熟,故人工授粉應在每天8-12時進行為宜。具體方法是用竹簽挑起花粉涂在漏斗狀的柱頭上即可,花粉多時挑1朵花的花粉可授2-3朵花。
留種技術
選擇優良品種,植株生長健壯、果粒大、種子飽滿、無病蟲害的植株作母株。一般在7-8月上旬,果實呈淡黃色,種子質硬,呈深褐色時采收。作種用的果實不宜烈日下暴曬和久藏,以免失去發芽力。脫去果殼,選取充分成熟、飽滿、粒大的種子作種。若翌年春播,需將種子藏于潮濕沙中,放在涼爽的地方。
病蟲防治:
(1)猝倒病 在高溫多雨季節,苗圃濕度過大、通風不良時,導致直立莖倒伏,最后整叢腐爛。防治方法:①可在播種前用退菌特進行土壤消毒;②出苗后用1:1:120倍的波爾多液預防,每10天噴1次,并注意排水。
(2)爛花爛果病 高溫多雨季節,為害花序基部、果和果實。防治方法:選地勢高燥的地塊種植,并注意排水。
- 15供需情況
- 16藥典標準
2005年版 藥典標準:
來源:本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.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成熟果實。按產地不同分為"原豆蔻"和"印尼豆蔻"。
性狀:原豆蔻 呈類球形,直徑1.2-1.8cm。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,有3條較深的縱向槽紋,頂端有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,兩端均具淺棕色絨毛。果皮體輕,質脆,易縱向裂開,內分3室,每室含種子約10粒;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,背面略隆起,直徑3-4mm,表面暗棕色,有皺紋,并被有殘留的假種皮。氣芳香,味辛涼略似樟腦。
印尼白蔻 個略小。表面黃白色,有的微顯紫棕色。果皮較薄,種子瘦癟。氣味較弱。
鑒別:取[含量測定]項下的揮發油作為供試品溶液,另取桉油精對照品溶液(必要時可以分別加乙醇適量稀釋),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VI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1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苯-乙酸乙酯(19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在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,立即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檢查:雜質 原豆蔻不得過1%;印尼白蔻不得過2%(附錄IX A)。
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(附錄IX H第二法)測定,原豆蔻不得過11.0%;印尼白蔻不得過12.0%。
含量測定:揮發油 取豆蔻仁適量,搗碎后稱取30-50g,照揮發油測定法(附錄X D)測定。
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于5.0%(ml/g);印尼白蔻仁不得少于4.0%(ml/g)。
桉油精 照氣相色譜法(附錄VI E)測定。
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甲基硅橡膠(SE-54)為固定相。涂布濃度10%,柱溫110℃,理論板數按桉油精峰計算應不低于1000。
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桉油精對照品適量,精密稱定,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,即得。
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豆蔻仁粉末(過三號篩)約5g,精密稱定,置圓底燒瓶中,加水200ml,連接揮發油測定器,自測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3ml,再加正己烷2-3ml,連接回流冷凝管,加熱至微沸,并保持2小時,放冷,分取正己烷液,通過鋪有無水硫酸鈉約1g的漏斗濾過,濾液置5ml量瓶中,揮發油測定器內壁用正己烷少量洗滌,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,用正己烷稀釋至刻度,搖勻,濾過,取續濾液,即得。
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μ1,注入氣相色譜儀,測定,即得。
本品按干燥品計算,豆蔻仁含桉油精(C10H18O)不得少于3.0%。
炮制:除去雜質。用時搗碎。
性味與歸經:辛,溫。歸肺、脾、胃經。
功能與主治:化濕消痞,行氣溫中,開胃消食。用于濕濁中阻,不思飲食,濕溫初起,胸悶不饑,寒濕嘔逆,胸腹脹痛,食積不消。
用法與用量:3-6g,入煎劑宜后下。
貯藏:密閉,置陰涼干燥處,防蛀。
2010年版 藥典標準:
【鑒別】(2)取[含量測定]項下的揮發油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桉油精對照品適量,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(必要時可分別加乙醇適量稀釋)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u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環己烷-二氯甲烷-乙酸乙酯(15:5:0.5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5%香草醛硫酸乙醇溶液,在105℃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,立即檢視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
關鍵詞:- 豆蔻(白豆蔻肉豆蔻)